1、目的
对已出现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以及在过程特性、成本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过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过程运作中,对已出现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以及进行持续改进的控制。
3、职责
3.1 运营部负责不合格纠正措施的归口管理,负责纠正措施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协调、验证和评估;以及持续改进计划的编制、跟踪与验证。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内重大的纠正措施制定的组织,在全公司贯彻推行持续改进的思想体系,协调跨部门的持续改进工作。
3.3 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配,负责本部门不符合的原因分析、所需采取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持续改进项目在本部门的实施、资料整理与报告工作。
4、程序内容
4.1 纠正措施
4.1.1 纠正措施提出时机:当出现下列情况时,相关部门应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单,并发给责任部门处理。
4.1.1.1当顾客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已表明质量有下降趋势时;
4.1.1.2当进货、过程和Z终产品的不合格品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已表明质量有下降趋势时;
4.1.1.3当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时;
4.1.1.4当内审或外审不合格时;
4.1.1.5当管理评审要求时。
4.1.2 原因分析:
责任部门应对不合格现象进行分析,确定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并填入《纠正和预防措施表》中。
4.1.3 纠正措施的制定:
针对不合格原因,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措施应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并规定责任人及完成期限。交给运营部进行跟踪、验证确认。
4.1.4 纠正措施的执行:
纠正措施经运营部确认后,由责任部门遵照执行,并保留相关记录。
4.1.5 纠正措施的验证:
运营部对纠正措施执行情况的进行监控和验证。
纠正措施执行后,运营部负责对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须重新作原因分析并制定新的措施,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止。
4.1.6 纠正措施所引起的文件更改按《文件化信息控制规范》的规定执行,培训按《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的规定执行。
4.1.7 各相关部门可通过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从原因分析的结果出发,依据缺陷预防采取纠正措施,并对实施情况予以验证。
4.1.8 必要时,责任部门应成立8D小组,采用8D方法来解决问题。
4.1.9 重大的预防措施(涉及体系调整或涉及投资)应经A高管理者批准后实施。
4.1.10 涉及多个部门的预防措施应提交管理者代表批准。
4.1.11 纠正措施的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后,必须控制计划等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4.2 持续改进
公司领导通过宣传教育,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当过程稳定,产品符合规范要求,制造能力和产品特性可以接受时,应进行持续改进,以减少变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A终使顾客满意。
4.2.1 持续改进的时机:
4.2.1.1 运营部负责收集管理评审中提出的、内部审核或外审中提出的改进要求及通过对过程测量、产品测量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持续改进要求;
4.2.1.2 运营部负责收集顾客对产品持续改进的要求或建议及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分
提出持续改进建议,交运营部汇总,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4.2.1.3 其它各部门负责收集本部门在工作自查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交运营部汇总。
4.2.2持续改进计划的制定:
运营部组织相关部门,对于需要改进的项目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呈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持续改进应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取优先减少计划。计划中应包括项目、目标及指标、改进方法、责任部门、进度要求等。